蘭州市地震博物館規劃設計
蘭州市地震博物館規劃設計方案 一、項目概況 1 、場地 概況 蘭州市地震博物館成立于 1988 年,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十里桃鄉蘭州 交通大學 的后山腳下,與蘭州 交通大學 北校區以城市干道北環路相隔,北鄰蘭州飛天藝術學校。所處地段環境條件優越,交通便
蘭州市地震博物館規劃設計方案
一、項目概況
1、場地概況
蘭州市地震博物館成立于1988年,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十里桃鄉蘭州交通大學的后山腳下,與蘭州交通大學北校區以城市干道北環路相隔,北鄰蘭州飛天藝術學校。所處地段環境條件優越,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建設用地背山面水,坡度平緩, 甘肅園林設計,地勢西部和南部高,東北低。展館主要興建于一座長達4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內,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收集、陳列、研究、宣傳地震史料和地震知識最豐富的首家地震專業博物館,占地面積 35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1000平方米,博物館主體展廳燈光迷離、神秘莫測;展館入口洞門頂上是一條古地震斷裂帶,斷層面清晰可見,十分壯觀。
2、設計范圍
用地范圍內的整體規劃、建筑外觀設計, 蘭州園林景觀,場地總面積約6000┫。
二、總平面規劃設計
1、設計理念
以“生態、休閑、自然、科技”為設計宗旨,具體體現:
(1)寓教于樂:力求將基地規劃為以地震史料與知識的陳列、宣傳、研究為主體的博物館文化和市民、游客休閑于一體的科普基地場所。
(2)承前啟后:注重從地域深厚的人文積淀中提煉出其精華,將文化與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整體環境中,創造一個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人文景觀,用簡潔的景觀手法來詮釋地震博物館的文化內涵。
(3)綠色環保:充分利用基地所具有的珍貴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協調基地與周邊環境的內部聯系,突顯生態主題,將人工景觀與自然環境較好地融合為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4)尺度適宜:充分利用基地的原有山地地形,將建筑體量和立面與山體的比例關系、博物館出入口與外部環境關系、新與舊建筑關系處理得當,使整個博物館與山體的界面由硬變柔、由僵變活,具有高低起伏的雋秀輪廓線。
2、設計構思
(1)文化底蘊:
博物館現藏有我國僅有的一塊地震烈度碑、一條古地震斷裂帶、清朝時期的地震區劃圖、地震銅版題記等罕見的珍品。
(2)空間布局:
整個總圖布局以博物館的“入口―出口”為構架,規劃集陳列、科普、休閑于一體的博物館環境。博物館入口前廣場景觀主要以現代設計手法布置,以張衡雕塑為中心,結合臺地地形組景,營造滿足集散功能的休閑綠化空間。廣場東側設置帶休閑座椅的花架、花池,西側設置景觀墻、主體建筑等來限定東西空間,南側到博物館入口處為邊界;豎向空間設計,借鑒中西方臺地景觀處理手法,合理規劃,減少工程土方量, 甘肅園林景觀 ,“坡”改“梯”,由南向北、由下往上,依次為休閑綠地空間、主體建筑、制高點的地動儀景觀,沿等高線形成層層疊疊、景觀層次豐富的臺地景觀序列,體會給人帶來的活力與自然樂趣;主題建筑外觀設計,在滿足建筑功能需要前提下,充分挖掘文化內涵,以地震構造成因,即地球板塊相互擠壓、碰撞、錯動、破裂等為創意出發點,將主體建筑當作一個人文景觀通過體塊關系、立面造型等來詮釋地震博物館的文化;植物綠化設計,結合地形地貌,充分利用鄉土植物,采用自由式與規則式的布局手法,以喬木、灌木、草、花卉、攀緣等植物組合成各種形態及不同性質的綠化群落空間,營造“風花舞動、四季不歇”的流動花境視覺景觀和自然鄉野趣味意境,使主體建筑空間與綠化有機結合、整個博物館外環境設計與自然山體相依相偎,融入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達到天人合一之境地。
3、交通流線
整個景區考慮人車分流,主要流線分為展覽參觀人流路線、車行道路(包括消防設計),將人流、車流作有序的規劃。
利用場地原上山道路為博物館景區主出入口道路,在進入博物館正門內的前廣場后,公眾參觀人流下車,然后向南步行至地震館的東側入口進入洞內參觀,從西側出口出來;在豎向空間路線布置上,人流由東側的景墻處進入,再通過主體建筑(內設有接待休室、4D動感影院、展廳等)的屋頂花園,然后繼續可達景區的制高點地動儀景觀臺,然后經梯田景觀的臺階下至西側的休閑綠地空間;
車流在前集散廣場等候參觀游客下車后,車輛沿著基地南側邊界所規劃的單向車行道向西行至后門停車場停車等候,待游客參觀完到停車場上車,車輛從景區后門出,從上山路下山。從而做到人、貨、車分流并保證館區及廣場休閑的安全、親切的文化氛圍。
4、無障礙設計
遵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2001,在基地內博物館入口前廣場的臺階處、主體建筑入口處、博物館出入口處等均設置無障礙坡道設施。主體建筑內設無障礙廁所。
5、消防設計
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建筑四周設環形消防車道,車道寬4米。建筑內部各 層設噴淋系統。防火分區及疏散樓梯設置均滿足防火規范要求。